• 你的位置:雷竞技app官网网站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他控制苏联民众思想几十年,他到底是伟人,还是国家罪人?
    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0:27    点击次数:84

    在苏联历史上,有一个争议极大的人物——苏斯洛夫。

    此人稳居苏共中央书记之职35年之久,是苏联思想及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总警监。

    围绕苏斯洛夫,曾经涌现了大量的传言、赞誉和批评。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,被称为苏联的“灰衣主教”。

    苏斯洛夫出生于1902年,父母都是农民。

    上世纪二十年代,他进入红色教授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,与斯大林私人秘书麦赫利斯相识,从此开始步入政坛。

    在个人崇拜的时代,想要步步高升,对下冷酷无情,对上歌颂奉承,是必不可少的手段。

    初出茅庐的苏斯洛夫深谙此道,所以他一踏上仕途就顺风顺水,升迁的速度让无数人眼红。

    他冷酷的性格, 刚好在“大清洗”时代派上了用场。

    从1944 年底开始,苏斯洛夫担任立陶宛共和国的联共 (布) 中央局主席。

    在立陶宛,他深信镇压才是苏维埃政权与敌人进行斗争的主要手段,所以对待少数民族采取了铁腕政策,残酷镇压了立陶 宛民族起义队伍。

    在他领导下,当地大量农民和知识分子被逮捕、流放,发配到了荒凉贫瘠的俄罗斯远东地区。

    苏斯洛夫在立陶宛实施的铁腕统治,埋下了深深的隐患。到了80年代末,由陶宛人首先发起的独立运动,成了冲垮苏联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。

    然而当时苏斯洛夫对待立陶宛的政策,赢得了斯大林的大力赏识。

    1947年,苏斯洛夫被确认为中央组织局委员和党中央书记,负责大众传媒工作,兼任《真理报》主编,开启了统治苏联人民意识形态的第一步。

    他一方面重拳出击,打压知识分子,一方面又隆重举行斯大林 70 寿诞盛大庆祝活动,把鼓吹个人崇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。

    这一系列活动,巩固了斯大林对他的信任。很快,他赢得最高领袖提名, 在 1952年十九大上进入苏共中央扩大的主席团 (相当于政治局)。

    斯大林逝世后,在赫鲁晓夫的压力下,苏斯洛夫不得已推翻了之前一再鼓吹的“真理”,转而斥责和鞭挞责斯大林时代的个人崇拜。这个时期,是他在政治上最战战兢兢的一个阶段。

    等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,苏斯洛夫又重新回到了权力巅峰。

    在勃列日涅夫清除异己,稳定政局之后,他很快就上升为第二号人物,牢牢掌控了内政外交和意识形态大权。

    美国《华盛顿邮报》曾评价苏斯洛夫为“勃列日涅夫的大脑。”

    可以说,这是他“灰衣主教”生涯的黄金时代。

    作为国内意识形态政策问题的最高决策人,他领导大众舆论工具,监督图书报纸、文化艺术、教育宗教等诸多领域。

    在此期间,苏斯洛夫在社会科学、思想文化等整个精神领域, 进行了一次“大扫除”。

    首先被拿来开刀的,就是《新世界》和《真理报》两份权威报刊。

    苏斯洛夫先后开除了这两份报纸的主编,然后改组了编辑部人员。

    原因就在于,报上登载了两篇关于知识分子的文章,倡导在党内培养更有教养、更有文化者的知识分子。而这个主张,显然和苏斯洛夫的理念相违背。

    在社会科学中,历史学是被“清理”的第一个 学科。在整个史学领域, 开始了一场迫害历史学家的运动。

    享有盛名的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沃洛布耶夫,就因为提出了十月革命前俄国几种经济结构的理论,直接被苏斯洛夫解除了职务;

    著名的二战史专家涅克里奇,因为在著作中描绘了苏联在战争初期的失败,被迫流亡国外。

    此外,还有许多学者因学术问题而遭到处分。

    更让人震惊的是,在苏斯洛夫的领导下,历史文学方面开始了一场范围很广的伪造工作。

    其中最典型的,就是二战统帅朱可夫的回忆录被任意篡改。

    朱可夫最初写的书中,有关 1937年对红军高级指挥人员实行镇压的内容都被删除了,还有许多因为非战争原因被处死的将领、文人的真实死因和死亡时间被篡改。

    对于苏联在二战初期的失败状况和原因,基本都是一笔带过加以回避,就是直接歪曲事实。

    这些开历史倒车的行为,都是在苏斯洛夫这个意识形态“大管家”的监督下发生的。

    一个超级大国的意识形态,在这样一位“大主教”的严厉监管之下,走过了三十余年。

    然而讽刺的是,苏斯洛夫的“业绩”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的,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。

    八十年代的苏联,社会政治经济停滞,党内腐败成风,年轻人对社会主义几乎失去信仰;知识分子和干部白天上班只能说假话,只有下班回到家中才敢披露心迹。

    这种压抑的社会现实,造就了80 年代后期苏联涌现出了汹涌澎湃的激进民主派思潮,最后埋葬了苏联。

    诚然,这种现象的造成,不能只归咎于苏斯洛夫一个人,但他绝对是“功不可没”。

    令人意外的是,这样一个看起来冷酷无情的思想控制者,在私德方面几乎无可指摘。

    苏斯洛夫似乎并不在乎个人名利。他执掌宣传大权,却不许任何人对他本人进行宣传,也不允许悬挂他的个人画像。

    在腐败丛生的苏联体制下,他是少有的清正廉洁之人。

    他没有豪华的住宅,很少涉足盛大的宴会,也没有多少额外收入,甚至连他的子女,都没有因为父亲大权在握得到什么好处。

    苏斯洛夫严格遵守一切纪律,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,每年都会向会计报告自己的收支情况;外出视察一定会付饭钱;大部分稿费都捐了出去。

    在苏联官僚体制下,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体制对于一个官僚的所有要求,只是不符合时代和人民的要求。

    由于没有任何创新,苏联在思想领域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。

    1982年1月,苏斯洛夫去世,葬于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,葬礼极尽盛大。

    不过讽刺的是,就在他去世后仅仅不到十年,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就退出了历史舞台,他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烟消云散。